董政,中共预备党员,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霍尔果斯有限公司运维员。2016年,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中节能太阳能霍尔果斯电站参加工作。转眼间,这位90后小伙已经在这片沙漠里奋斗了五个春秋,每天积极投身于巡检和检修实践工作中,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步成长为电站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,了解他的工作。
6月的新疆伊犁图开沙漠,炎热的夏季比往年来得更早。早上十点,似火的朝阳已经晒得人满头大汗,未到正午气温已达到35℃,此时头戴红色安全帽、身穿蓝色防静电服的董政正在一铁锹一铁锹的挖着沙子,一旁的同事不解地问道:“这么热的天,什么活不能等到太阳下山,或者阴天凉快点再干。”

“这是光伏板到汇流箱的电缆沟,原来的电缆线接地了,必须立刻更换新的电缆,现在正是发电的高峰期,晚干一个小时就会拉低电站一天的发电量,不积细流,无以成江海,可别小看了这一根线。”董政一边抡着铁锹一边回答道。
霍尔果斯电站位于伊犁图开沙漠边缘,这里地理位置独特,气候环境非比寻常,这里酷暑严寒,昼夜温差极大,地表极易形成大量水汽,而水汽会造成地下电缆接地故障,一根细细的接地电缆线造成的损失,似乎在50兆瓦的装机容量面前微不足道,但是在董政看来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修复,每一个影响发电量的细节,在他眼里都不容放松。
刚刚回到主控室,电话铃声响起,同事告诉董政,自己的责任区有两个汇流箱中的电流监测板出现故障,后台无法监测到汇流箱实时情况。董政告诉他,不需要采购新电流板,也不需要返厂修复,他自己就能修好。

董政和同事一起将电流监测板拆回办公室,他一手用万用表监测电流板的通断情况,一手用锡焊修复电路,不一会就将两块电流检测板修复完成,帮助同事解决困难的同时,也为公司节约了成本。
中午,沙漠里热得像火炉,董政没有躲在有空调的办公室,而是一个人默默来到综合楼外的一角,布置绿化管道。

电站所处沙漠地区,水资源匮乏,为了给生活区创造更好的环境,同事们吃上绿色的有机蔬菜,他细心地为每一棵小树,每一株菜苗浇水,并且为菜园扎上自己手工制作的栅栏,让大家能够吃上自己种植得放心蔬菜。
每天黄昏时分,董政都会赶到厂区边缘围栏处去迎接一群新的“客人”,它们一个个活蹦乱跳,迈着灵活的舞步,定睛一看,原来是一大群绵羊。

电站所在新疆建设兵团63团哈萨克族牧民阿海养了300多只羊,但家中的草料供应不足。听说这个消息后,本着为当地牧民排忧解难的想法,董政主动联系阿海与电站签订《电站厂区放牧安全协议》,每天黄昏董政都准时来接待这群绵羊进入厂区吃草,既解决了牧民放羊草场紧缺问题,又可以防止发电厂区内杂草过高遮挡光伏板的情况。
光伏电站放牧的故事逐渐在当地传开,大家都亲切地称这群羊为“光伏羊”,董政帮助困难牧民的事迹为霍尔果斯电站在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声誉,也为电站的农牧光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思路。
天色渐暗,光伏线路上负荷电量逐渐降低,本该是休息的时间,董政却迎来了一天最繁忙的工作,给箱变加装散热风机。
箱变中温度过高是引起变压器故障的最主要原因,夏天机器工作时间长,温度高,发电负荷大,但此时加装风机会耽误发电生产,只能运用夜幕降临以后的休息时间。

尽管天色已黑,但是箱变内的温度依然高达50℃以上,豆大的汗珠如雨下,董政一边干活一边给旁边新来的同事讲解接线原理。高温下人呼吸都变得吃力,董政却带领同事们加装风机干到凌晨,从箱变钻出来时,他的衣服都已湿透,而沙漠夜里却十分寒冷,极易让人风寒感冒,董政却对旁边的同事说:“不要怕吃苦,我们一定要把风机加装完成,只有把箱变温度降下来我们才能降低故障率。”
这就是中节能太阳能霍尔果斯电站运维员董政的一天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尽管天气酷热难当,但他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沙漠光伏运维工作中。
五年的雨雪风霜,工作中充满了酸甜苦辣,每一幕经历都是董政成长历程中弥足珍贵的硕果,最令人可喜的是霍尔果斯电站发电量的稳步提升,这“稳稳的幸福”让他的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微笑,如向阳花一般的美好,相信在阳光精神的沐浴下,他必定前程似锦。(文/图 通讯员 南俊宇)